进入过敏性鼻炎这个正题之前,先啰嗦几句。不喜欢看的直接跳转正文。
很多人都喜欢看这种文章,一味中药如何如如何,一个中成药如何如何,一个方剂如何如何。我也试过这种写法,能吸引人去读。但往往一种病是不能靠一种药或一个方剂来解决的。可能对大部分病症有效,但总是有一部分无效。
中医的优势就是个体论治、辨证论治,用一种药来涵盖一个类型的病症,本来就违背了中医的原则。如果中药治病如此简单,学中医如此简单,那么中医就不会到现在这种生存艰难的地步。
所以讲中药治病,一定要把病的“证”讲清楚,才不会对“症”用药。但是要把“证”讲清楚很难,需要四诊合参。文章里能把望诊、问诊这两种讲清楚就不错了,真正的闻诊大概率已失传。脉诊这个东西也没法讲清楚,所谓心中了了,指下难明。
所以不存在一种药统治某类病症之说,能治50%的此类病症,已经算很不错了。所以读者可以去参考这类文章,但不要迷信,辩证无误才可以用药。
正文:
遇到所谓的过敏性鼻炎,以风寒性居多。鼻塞、打喷嚏,一般晨起或晚间加重,中午好转。舌淡白、润,脉一般右寸稍浮紧。遇冷、遇凉鼻塞加重,有的清水样鼻涕流个不停。流清水鼻涕不是大问题,但是烦人,时不时得擦一下。遇到开会或者必须戴口罩的场合,更是麻烦。
说一下我知道的治疗风寒性鼻炎的方子
第一个:桔梗元参汤。
这个方子出自黄元御的《四圣心源》,最早知道这个方子是通过罗大伦老师的公众号。黄元御主要讲人体的气机运动,脾气左升、胃气右降带动整个身体的气机运动。如果气机升降失常,就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图片
桔梗元参汤组成:
桔梗、元参、陈皮、法半夏、茯苓、杏仁、生姜、炙甘草
桔梗向上走,有开宣肺气、兼祛痰的作用。鼻为肺窍,鼻塞不开,肺气不足的表现,需要桔梗来宣肺。
元参,本来叫玄参,清朝为了避讳“玄”字,改成了元参。玄参,具有清热、养阴的作用,用在这里是为了防止郁而化热。
陈皮宣肺、理气,推动气机的运动。黄元御认为鼻病乃是肺气不降,宗气壅阻导致的,所以用陈皮推动气的运行。
半夏降胃气、燥湿化痰。肺气的降要靠胃气之降来带动,所以用半夏降胃气,同时化鼻中浊涕。
茯苓,健脾、利湿。肺金不清,雾气瘀浊,半夏将痰浊化开后成为水湿,需茯苓来健脾利湿,运化水湿。
陈皮、半夏、茯苓是二陈汤的组成,用以燥湿化痰,治疗湿痰为患的。鼻流清涕,是寒湿之象,鼻塞是痰浊之象,所以三味药同用,起到化痰祛湿的作用。
杏仁,助肺气之降。与桔梗一升一降,使气机流转。
生姜,味辛,散寒、解表。风寒性鼻炎,一般为寒邪留肺,所以通过生姜散寒。
炙甘草,调补脾胃、调和诸药,助益中焦运转之力。
根据个人体质不同,用药时间不同。最有效的一个一剂药可以止住清涕,有的喝三天,有的需要喝五天。煎好药后趁热服用,如果能微微出汗,效果最佳。
这个方子比较平和,一般对证风寒性鼻炎的可以试试。服用这个方子见效的人,一般是因为脾胃虚弱、正气不足以抗邪导致的。所以鼻炎好了以后,可以再服用点补中益气丸善后。
如果不管用,再看第二个方子。
第二个:麻黄附子细辛汤
有些人同样是鼻塞、打喷嚏、清水样鼻涕,典型的风寒性鼻炎,但是服用桔梗元参汤效果不好。这种人除了鼻炎症状,还有自觉四肢发凉的表现,同时舌淡白,迟脉稍沉细弱。
这种是肺有寒,兼肾阳虚的表现,桔梗元参汤的力度就不够了。这时候我用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,《伤寒论》里的方子。
图片
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:
麻黄、附子、细辛。
经方一般都药少力专,所以这个方子就三味药。麻黄发汗解表;细辛温肺化饮、散寒止痛;附子补火、助肾阳。
根据服用经验,服用这个方子以后,不会像麻黄汤、桂枝汤那样出一场汗就完了,而是会持续几个小时地微微出汗。等汗出完,流清涕一般就好了。用对了方子,一般服用一到两次就会好。
对于一般人来说,不足之处就是其中两味药都是有毒性的,需要特别注意。附子用量不能大,而且要煎够一个小时,期间一定不能加凉水。这是老中医们的经验,凉水遇到热的附子会增加毒性。所以我都是将附子先煮四十五分钟左右,然后另外两味药加热煮开,再倒进附子的锅里煮十五分钟。
细辛根据药典的规定,不能超过3克。这个就不好说了,你不能说药典错。只能说我用的不是这个量,有些东西不能说,学习中医学多了就知道了。
这种兼有肾阳虚的鼻炎好了以后,可以再服用一点桂附地黄丸善后。
不明白中医的一定要请专业医生辩证开方,不要自己抓药,不写剂量的原因也在这里。如果感兴趣,这些方子在网上都是可以找到的。
第三个:中成药 辛芩颗粒
辛芩颗粒组成:
桂枝、荆芥、细辛、黄芩、白芷、防风、黄芪、白术、石菖蒲、苍耳子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